|
时 间 记 忆 |
<< < 2011 - 4 > >>
日 |
一 |
二 |
三 |
四 |
五 |
六 |
|
|
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10 |
11 |
12 |
13 |
14 |
15 |
16 |
17 |
18 |
19 |
20 |
21 |
22 |
23 |
24 |
25 |
26 |
27 |
28 |
29 |
30 |
|
|
|
|
|
|
|
|
推荐跨文化电影目录【2】 |
[ 2009-4-25 16:11:00 | By: hanjuanmeikwh ] |
推荐跨文化电影目录【2】
韩国文化 《悲伤电影》Sad movies 通过四个悲欢离合的故事,阐释了韩国文化中的爱。展现了典型的韩国沟通方式、情绪表达方式。
泰国文化 《蓝色浪漫》Blue Romantic 通过青涩少年的成长,展现出非常典型的泰国文化:沟通互动、礼貌礼仪、典型生活方式、家庭关系等。
中国文化 ▲《饮食男女》Eat,Drink,Man and Woman 通过一家四口(父亲和三个女儿)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他们各自的婚恋故事,深刻表现了社会变化中中国家庭观、婚恋观受到的挑战。影片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中国特色。 《我的父亲母亲》My father and mother 通过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,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和爱情观。
日本文化 《让我们跳舞吧》Shall we dance? 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典型白领男士通过学跳交谊舞,重新获得了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。体现了典型的日本文化:家庭内部沟通方式、集体主义导向等。
法国 《天使爱美丽》Amelie 想象力丰富的Amelie帮助周围人获得幸福和快乐,她自己也找到幸福。影片弥漫着浓浓的法国特色。
德国 《铁皮鼓》Die Blechtrommel 通过一个身体停止长大、但心却一直成长的小男孩的眼睛,看德国的二战前后风云变幻。影片表现了典型的德国文化色彩:对权威的服从、家庭关系等。
意大利 《天堂电影院》Cinema Paradise 通过一个在电影院长大的孩子成为导演的故事,展现意大利文化的特点;宗教对文化的影响,情绪表达方式,大众媒体对人们的影响。
美国 ▲《心灵捕手》Good Will Hunting 通过一个心理咨询师对一位天才问题的咨询过程,表现出典型的美国沟通方式。 《撞车》Crash 深刻地表现出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刻板印象、偏见、歧视和冲突。 《孩子梦天堂》Stolen Summer 通过一个天主教孩子怎样帮助另一个犹太教的孩子上“天堂”的故事,展现了宗教与成长、亲子沟通等主题。 《穿越美国》Transamerica 通过一个正在从男性变为女性的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相处,深刻揭示出性别认同、家庭关系、亲子沟通等诸多美国特色的方面。 《恋恋情深》What’s eating, Gilbert Grape? 通过在小镇上一个年轻人和他支持的沉重的家庭,表现出美国小镇中人们的家庭观、婚恋观、人际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墨西哥 《浓情朱古力》Like water for chocolate (Coma agua para chocolate) 围绕一个墨西哥家庭中四个人(母亲和三个女儿)的生活,表现出浓郁的墨西哥文化特色:饮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,家庭观念、婚恋观、神秘主义。
新西兰文化 《夕阳武士》或《战争之魂》Once Were Warriors 表现了毛利人在现代新西兰背景下的家庭冲突、代际冲突、非主流群体与主流群体的冲突。 非洲文化 《上帝也疯狂》The Gods must be crazy 借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,用非洲卡拉哈里土著居民的眼睛来看现代社会。
中美文化冲突 ▲《刮痧》Gua Sha 通过到美国的中国爷爷帮孙子刮痧引起的虐待儿童官司,深刻地揭示了中美文化差异、中国在美国的移民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冲突与连结。 《喜宴》The Wedding banquet 通过在美国的同性恋儿子与中国父母之间的斗智斗勇,深刻展开了中国传统纯情、爱、性及家庭、婚姻价值观与美国之间的差异。 《推手》Push hands 通过晚年到美国的中国老人的眼睛,来看自己的儿子、洋媳妇以及同胞和美国社会。表现了中美文化冲突和代际冲突。
美国和希腊文化冲突 ▲《我的盛大希腊婚礼》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通过希腊移民第二代在美国的恋爱故事,展现了希腊与美国的文化差异,同时也绝妙的体现了各种文化融合策略。
美日文化冲突 ▲《最后的武士》The last Samurai 一位有着战争噩梦的美国人在日本由敌人变为战士的故事,展现了美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、对待死亡的观念差异,以及文化融入。 《迷失东京》Lost in translation 一位美国演员在东京拍广告时感受到的日本文化及日本人。展现了美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。
本资料出自《跨文化沟通心理学》严文华著 |
|
|
|
|